同济大学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研究中心由我国现代交通工程学的开拓者杨晓光教授1996年10月1日创建,现隶属于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横跨“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和“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两个博士点学科。研究组以交通运输系统及其与城市的有机关系为研究对象,以解析机理、寻求规律、探索方法,构筑交通系统工程科学与技术体系为目标,侧重学科交叉及现代高新技术的运用,主攻交通信息系统、交通管理系统、公共交通系统、交通控制系统、车路协同系统与交通实验系统和交通系统设计基础理论、方法与技术。在此基础上发展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工程科学与技术。
研究组自建立以来,坚持“同舟共济、自强不息、创新求实、天地合一”的理念,研究领域与时俱进,不断拓展、凝练;学术团队不断充实,在交通系统工程科学与技术领域取得了一批高水准的成果。
教学及人才培养方面。迄今为止,研究组已培养博士后10人、博士70人、硕士160余人,主要分布于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系统,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广州市、南京市、苏州市、杭州市、武汉市、深圳市、济南市、厦门市、长沙市等城市的大学、科研机构及行业管理和咨询部门,还有20人赴美国留学,1人赴法国留学,1人赴日本留学。研究组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1人,助理教授1人,助理1人,在读博士生15+人,硕士生6+人。其中,上海市优秀毕业生6人,同济大学优秀毕业生9人,同济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6人。主讲本科课程《交通工程概论》、《交通设计学》;研究生课程《智能交通运输系统概论》、《交通管理与控制系统理论》、《交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交通工程专业英语》等。其中,由杨晓光教授主讲的《交通工程概论》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
《交通设计教材》 |
科学研究方面。研究组十年间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课题(1998-20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国家科技攻关课题(3项)、国家教育部资助优秀青年教师基金项目(1998~2000)、高等院校博士点基金项目(2003-2005)以及国家留学回国人员基金项目(1997 ~ 1999)等15项国家级科学与技术研究计划;以及多项省部级科研计划;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及国际重要的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约300篇,其中SCI、EI、ISTP等检索论文约30篇。提出了“现代交通工程学”、“交通行为理论”、“面向混合交通及复杂网络的交通控制与管理系统理论”、“公共交通服务与成本监管、优化调度及优先理论与技术”、“实验交通工程学”、“交通设计理论”以及“交通信息化理论与技术”、“先进的多式联运系统理论”、“主动交通安全系统理论与技术”、“先进的事件应急联动与紧急救援管理系统理论”和“智能交通系统评价理论与方法”等。
上海市科学进步二等奖 |
应用研究方面。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天地合一”的原则,研究组一直致力于本研究领域的应用问题和需求,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应用技术,不仅检验其理论的科学性更为提炼科学问题及科技创新提供源泉。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特别着力于应用系统的研发,已完成或正在开发的应用系统,包括:
(1)城市道路交叉口群信号控制系统(已注册国家软件著作权);
(2)同济交通网络动态仿真系统(TESS系统,已注册国家软件著作权);
(3)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交通设计计算机辅助系统;
(4)交通信息预报与服务系统;
(5)公共汽车交通监管系统;
(6)公共汽车线网设计与优化调整决策支持系统;
(7)先进的公共汽车交通调度管理系统;
(8)先进的高速公路紧急救援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9)ITS项目评价系统和交通控制集成系统等。
公共汽车线网设计与优化调整决策支持系统 |
社会服务方面。本着“科学技术服务于社会、回报社会”的宗旨,为了推动中国交通系统科学与技术的总结和发展,活跃该领域的研究与应用,促进学术界、业界和政府间的沟通,加强国际学术界的交流,本研究组发起,与中国交通工程学术界的同仁一起于2004年11月在上海创立了“中国·同舟交通论坛”。另一方面,本研究组先后与近五十个城市进行了百余项横向研究合作,通过社会服务始普及交通系统工程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展现科学技术,为提升我国城市的交通规划、建设与管理及服务的水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还在十多个城市建立了专项研究基地,为交通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代表性的社会服务成果包括:中国最早的大规模、高标准的公交专用道——上海市延安路公交专用道;中国最早建设的高品质的快速公交系统(BRT)之一——济南市北园大街快速公交系统;中国最早的交通与景观协调设计及新概念道路交通系统——广东省中山市道路交通系统、上海市安亭国际汽车城道路交通系统、淄博市新区道路交通系统、江苏省宿迁市宿城新区道路交通系统;中国最成功的旧路交通改造工程——合肥市芜湖路道路交通系统、江苏省张家港市长安路道路交通系统;中国最早的道路环形交叉交通协调控制系统——厦门市莲坂环交协调控制系统等等。
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认为“城市建设第一重要的是交通,第二重要的是交通,第三重要的还是交通”。随着我国交通机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交通问题也将更加激化;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一日千里,以智能交通运输系统为代表的当代高新交通科技也为人类对策交通问题提供新的智慧。面对新世纪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我们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同舟共济、自强不息、创新求实、天地合一”是我们一直的信念,面向问题与需求,立足交通系统工程科学与技术,探索真理、培养人才、服务祖国与人类、走向世界、创造一流、赢得尊重是我们的理想和永远的追求,“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