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同济大学
第二届“卓越”研究生导学团队
评选结果已经出炉
我院两个团队获评
“卓越”研究生导学团队标兵
他们是
青年朋友的知心人
青年工作的热心人
青年群众的引路人
努力培育同济交通人才队伍
向世界一流迈进
现在
让我们走近
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科学与工程
研究导学团队
领略他们的风采
德智兼修
为国育才
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导学团队
一、团队介绍
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导学团队由杨晓光长聘教授领衔,是1997年我国最早组建的“同济大学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研究中心”主体团队,注重学科交叉,横跨综合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系、交通工程系、运输管理工程系、城市交通研究院等院系,主从事同济大学国家重点学科“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两个方向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及人才培养。团队现有导师9名、各类博士生78名、硕士生51名组成了导学育人共同体,坚持“德智兼修,为国育才”的导学理念;面向学科专业国际前沿和国家交通科技与人才重大需求,26年来基于30余项(重点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30余项国家研发计划,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以生为本、聚才唤醒、立德树人、持续发展、国之栋梁”为育才导向,形成了“聚材-唤醒-立德-守正-创新-育才-卓越-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导学模式,在国内外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流的导师团队——入选教育部/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宝钢优秀教师、同济大学教学名师、同济大学“立德树人”优秀教师奖、同济大学“我心目中的好导师”、国家自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和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上海市领军人才、2021年“中国智能交通年度人物”、同济大学三八红旗手等,获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同济大学教学成果奖特/一等奖、一批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编著国家规划教材,主讲国家级/上海市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级/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教育部/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精品课。服务100余座城市。
卓越研究生群体——所育人才综合表现居国内领先水平,积极主动地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重任,获得一大批国际和国家各类优秀论文(同行最多)、中国公路学会/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华夏建设/上海市等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荣获创新创业大赛冠军/金奖/特等奖/一等奖、国家奖学金、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及同济大学先锋党员/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等奖项及荣誉;一批毕业生已成为20余所知名大学教授(最多之一)、国家优秀教师(长沙理工大学龙科军教授,2005届毕业博士)、卓越人才、多家科技公司创始人、各省市国家公务员及交通专家等行业精英,建设交通强国与乡村振兴服务国家和社会,荣获联合国/亚洲/国家/省市等多项殊荣(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驻黎巴嫩部队最高荣誉-司令嘉奖、亚洲顶尖工学院“工科女性学者新星奖”、全国优秀教师、中国交通教育优秀中青年教师奖、宝钢优秀教师、上海市育才奖、浙江省突出贡献农村工作指导员、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青年科技英才”),展现了突出的高水平可持续发展力,被国内外高度认同与评价。
▲2019年导学团队合影及导学团队导师照片
二、主要事迹
1厚德树人,思政引领
团队始终以“厚德树人,思政引领”为导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第一位,发挥导师模范带头作用,传承家国情怀;引导研究生们积极参与交通强国战略的科技创新,为国家交通科技进步、交通科技核心竞争力提升与前瞻性引领,不懈奋进。
带头人杨晓光教授投身于高等教育40年,主讲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交通设计》、上海市精品课程《交通工程学》《交通运输系统原理》《智能交通系统工程》《交通系统科技与应用前沿》《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学科前沿》《城市交通学术前沿》等精品课程,作为拔尖人才培养责任教授和“交通工程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责任教授,坚持“以学生为本”“要回归教育的本质”的教育思想,在师生中起到了表率带头作用,获得了广泛好评。
▲杨晓光教授与研究生同学们进行学术交流
团队导师积极参加“新征程、大思政”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与创新暨高校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思政联盟建设,同时参与编制完成国内首部针对专业门类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南——《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通过《交通设计》《交通管理与控制》等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规划教材及“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思政研究虚拟教研室”“交通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等,以及《运筹学》《交通管理与控制》《智能网联与主动交通管控》等教育部及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及其教材,全方位推动思政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唤醒研究生积极参与创新型国家和交通强国建设并很好地服务社会。
▲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滕靖教授授课中
2致知格物,不忘初心
团队导师始终肩负赶超国际的使命与责任,科学研究遵循“重大问题为导向”“重大需求为牵引”“重大理论为基础”;“致知格物,不忘初心”,不忘为国育才初心,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潜心治学坚守诚信,在学术上以追赶并超越国际先进水平、破解我国交通难题为牵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承担交通强国建设重任。培养了一批上海市/同济大学优秀毕业生、20余篇顶级学会及校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积极推动搭建政产学研创新合作平台,联合多方力量推动行业协同创新发展;创建未来城市与交通智能计算联合实验室,实现成果产业化推广和人才培养。
团队主持6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计划、973计划、863计划和科技攻关与支撑计划课题(研究项目课题累计20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200余篇,获得省部级特等奖和一等奖、国家学会一等奖等科学技术奖50余项,授权专利187项、软著17项,编写国家标准11项、行业/地方标准13项,出版教材及专著等图书26本,为100余座城市交通综合改善贡献了同济智慧,赢得了同行的广泛认同。杨晓光教授入选“2021中国智能交通年度人物”(全国1人),表彰其在智能交通领域带领团队所做出的卓越成就和贡献。
▲杨晓光教授荣获2021中国智能交通年度人物
团队基于前沿性研究成果,创建了一流的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和教育平台——未来城市与交通联合实验室。导师们始终坚守在教学授课第一线,积极与学生交流探讨交通科学问题,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习与研究工作。团队已培养了博士后12人、博士100余人、硕士200余人,为我国交通事业发展输送了大量创新型领军人才;培育交通运输部/公安部/住建部/省/市/区/县/镇等政府部门人才30余人,培养国内外一流院校教师60余人,国内外交通部门高级专家70余人。
作为教育部高等院校交通运输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交通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杨晓光教授还不遗余力地做好全国高校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为中国及国际交通专业人才培养的大局建言献策,把握方向。导师们兼任交通运输部、住建部、公安部等各部委专家、国内外顶级交通研究学会的主任/副主任/委员等,开拓并引领着交通工程新工科发展;团队导师吴志周研究员参加中组部、团中央博士服务团,挂职新疆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支援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新疆大学建设与发展。团队服务国家乡村交通发展,引导研究生关心国家交通科技的均衡发展及乡村交通与乡村振兴,2020年团队还特别组织起来并带领研究生承担了国家人社部“国家专家服务团队项目-中国乡村交通与品质出行行动”,开拓了乡村交通研究领域并在山西省临汾市汾西县建立了“中国乡村交通与品质出行”工作室。
▲同济大学“四川乡村交通与出行品质提升”专家服务团合影
3笃行不怠,牢记使命
团队始终以“笃行不怠,牢记使命”为抓手,团队导师自杨晓光教授起从事教育科研近40年,学术造诣深厚,社会服务多样,牢记中国大学教育使命与责任,始终把坚守三尺讲台、教书育人、潜心培养拔尖人才作为第一要务,全方位支持学生多元发展与可持续成长,坚定响应国家需要,积极服务社会与回馈社会,鼓励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推动团队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团队导师长期以来饱含着 “教书育人是我的责任,为社会做贡献是我必须履行的义务”,以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精湛深厚的学术造诣、与时俱进的创新力、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积极豁达的处世之道、诲人不倦的育人精神,深刻地融入学生的创新力培养、综合素养培养。
在这样的思想引领下,2022年上半年疫情严峻期间,杨晓光教授夫妻积极报名参加了社区志愿者服务队;马万经教授、白玉教授、滕靖教授、孙剑教授皆服务在学校的防疫第一线;云美萍老师作为研究生信控二班的班主任,积极关心同学,为有需要的同学提供帮助。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学生们积极参加“扬帆计划·中央和国家机关大学生实习”计划、同济大学同行计划、上海市嘉定区交通委挂职锻炼等实践活动锻炼自身综合能力,为社会和国家发展做贡献;多位研究生党员积极参加学校志愿服务工作,志愿服务时长累计数千小时。
▲导学团队学生参与核酸检测志愿服务合影
在拔尖人才培养中,学生科研团队曾荣获2020全国高校新能源汽车大数据创新创业大赛(NCBDC)创业组特等奖、美国运筹学和管理科学研究协会(INFORMS,全世界公认的运筹学、管理科学和商业分析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组织)大赛第一名(同济大学第一次获奖,与清华、上海交大齐名)、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太平洋赛区学生土木工程竞赛一等奖(2016,为近10年中国大陆获得的唯一交通组金奖)、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Valeo Innovation Challenge 2017技术组全球前十强、“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一等奖等一系列科创奖项。
▲全国高校新能源汽车大数据创新创业大赛(NCBDC)创业组特等奖
团队2006届毕业博士,武汉理工大学张存保教授2021年9月9日晚见义勇为跳入长江救出一名落水男子,受到光明网、长江日报等多家媒体的宣传报道。团队2007届毕业博士庄斌(上海晶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晶众智慧交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晶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法定代表人)与导师杨晓光教授联合成立“同济大学ITS研究中心-晶众”智能交通联合研究中心,是国内最早成立的该领域校企联合研究机构。2021年4月,上海晶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向同济大学捐赠的Whales Translab交通创新实验室,向同济大学捐赠人民币100万元,专项资助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等活动。团队2019级博士生罗瑞发同学(深圳市金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及董事长,上市公司)在企业内部成立“关爱基金”和义工组织,多年来积极举办或参与各类助学、扶贫救困等公益活动,热心回馈社会。
▲上海晶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向同济大学捐赠人民币100万元证书
4尚和融洽,同心同行
团队始终以“尚和融洽,同心同行”为抓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师生关系相处融洽,重视学生身心健康,积极主动关怀爱护学生,团队向心力强且凝聚氛围浓厚,师生互助共赢共同成长。成为杨晓光教授和本团队导师的学生是极其幸运的,老师们特别重视“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制定最合适的学习和研究计划,给予学生有温度的教育,唤醒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在科研创新上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导学团队学生羽毛球比赛
导师们的谆谆教诲深深地影响着一届又一届学生,勉励学生们“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引领交通行业突破性创新性发展,成为真正的社会之栋梁,国家之未来!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学生们无时无刻不能得到老师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的关怀与帮助。导师们关注着每一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虽然学生毕业了,老师也是尽自己所能积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未来发展的帮助,让温暖驱散学生们初入社会的迷茫不安;并不断调整方法和总结经验,让学生学到的专业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以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对高素质交通人才的需要。
▲周雪梅副教授与毕业学生合影留念
导师们坚持深入学生中,全面帮助学生解决科研、学习与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关心学生身心健康,鼓励学生坚持运动,健康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同舟共济,智行天下”“有困难可以找我”“扶上马,送一程”,持续关心爱护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港湾的温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导师们通过远程视频方式坚持例会指导学生科研;杨晓光教授常说“学到老活到老”,始终“战斗”在交通学科领域的科学技术的最前沿。团队凝聚浓厚氛围,全员团结互助,共同成长,可持续发展;团队学生在老师们的指导下不断攀登科研高峰,勇夺科研佳绩;追求卓越,组队参加各类比赛,荣获科技比赛特等奖及国家/校奖学金;团队成员间抱团科研,组队研究破解交通科学难题,共同进步。
▲导学团队欢送毕业生
让我们再次对以上团队表示祝贺
向他们学习
秉持同舟共济校训
发扬严谨、求实、团结、创新校风
稳步推进交通强国建设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8ZX4GoXM-iBLUlpHH9Zhl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