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十年韶华,结得累累硕果;
漫漫崎岖长路,兀自砥砺前行。
今天,我们的主角正是
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刘心雨
01 简介
刘心雨,交通运输工程学院2015级硕博连读。研究生期间曾参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等在内的10余个项目,参与撰写译著1本,规范编制1项。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3篇SCI论文,6篇会议论文(5篇均为一作);发表专利1项,另有1项已进入实审阶段。科研成果获国家级科技奖项6项,并于2018年代表同济大学在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展示。曾获全国数学建模二等奖、国家奖学金等。2018年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美国联合培养两年。2017-2018年曾担任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研究生第十五党支部组织委员,负责支部的组织建设工作;2017年参加交通学院新加坡暑期交流活动,带队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组织交通调研。
2015年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
2016年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2017年中国“云上贵州”智慧交通大数据应用创新大赛优秀奖
2017年中国国际大数据挖掘大赛“云上贵州”政府数据开放挖掘奖二等奖
2018年中国(小谷围)“互联网+交通运输”创新创业大赛金溢杯中国大学交通运输创客大赛一等奖
2019年同济大学“上海路港”三等奖学金
2020年同济大学第五届“卓越杯”暨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计划竞赛校内选拔赛银奖
2020年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同济校内赛金奖
2020年第六届中国国际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金奖
02 访谈
Q1 您本人参加过多项科研竞赛、项目,并且成绩斐然,但同时发表的论文数量也令人赞叹,想请问学姐在做比赛和发论文方面分别有什么秘诀或者经验分享给大家?
答:竞赛和论文的思路是有差别的。竞赛需要较短时间内形成新颖且能够落地的想法,对作品价值、市场定位、及行业内的同类产品要有清晰的认识,论文更需要点滴的积累,日常要进行大量文献阅读,发现问题,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打磨,考验创新能力、毅力、耐心。无论是竞赛、项目或是论文,都不是一个人的战斗,离不开导师杨晓光教授的悉心指导和研究团队的合作。
Q2 有没有遇到过做竞赛和写论文之间起冲突的时候?是如何平衡其中的时间或者压力的呢?
答:其实两者虽然在思路上有差别,但实际也是相互促进的,因为研究不能脱离实际,而竞赛也需要数学建模、数据分析、编程等能力积累。也遇到过压力比较大的时候,就让自己尽可能专注于事情本身,做好规划,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吧,这也是突破个人能力边界的过程。我挺喜欢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里面的一个观点,说我们做事情有一种“心流”状态,你忽略了时间的流逝,完全沉浸其中,其实是非常愉悦的体验。另外目标也非常重要,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在驱动力才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
Q3 学姐我了解到您刚从国外留学回来不久。想请问为出国您做了哪些准备或者努力?在国外有遇到什么困难吗?或者说有哪些体会可以分享给学弟学妹吗?
答:可以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或者学校的交流项目,如果想要毕业出国的话还是要注意硕士阶段的积累,选择自己想做的研究方向,形成一些论文成果,同时也要学好专业课程,也可以培养一些计算机方面的能力,并通过相应的语言测试。其实我认为国内现在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我们学院的平台、老师和资源都非常优秀,大家也可以更加主动、充分地利用。在国外主要是生活、语言方面,需要一些适应过程,我主要就是怀着开放的心态,遇到问题就主动积极沟通,其实就没有太大问题,疫情期间有一些顾虑和担忧,非常感动的是当时领馆还给我们发放了防疫物资,到了年底回国后就非常有安全感。
03 寄语
同济与交通学院陪伴我走过人生中重要的十年,也承载了太多人的青春。母校像一缕清风,总在焦虑时帮助我抚平心绪,提醒我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同路人的印记铭刻在心,衷心祝愿学院培育出更多优秀人才,推动科技进步,为我国、世界和时代做出更大的贡献!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fWq_hobJ5uuoNwQ1J_H0WQ